💙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中国区块链监管沙盒:从赣州到香港的探索与挑战
监管沙盒在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应用探索
近期,香港证监会宣布将加密货币交易所纳入"监管沙盒",这一举措再次引发了业界对监管沙盒概念的关注。监管沙盒最早由英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旨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测试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让监管机构有机会探索适合金融创新的监管方式。
这一理念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多个国家纷纷在加密货币和虚拟金融领域设立了监管沙盒。中国也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除香港外,江西赣州、山东泰州、浙江杭州和广东深圳等地也陆续开展了相关实践。
在中国大陆,江西省赣州市率先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区块链监管沙盒。该沙盒园区鼓励区块链技术和金融应用创新企业入驻,并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园区已建成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产业基地,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推动区块链备案等。虽然园区已运营一年多,但其在推动区块链产业创新和监管创新方面的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
香港的监管沙盒则更接近国际标准。香港证监会计划分两个阶段探索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运作情况,以决定是否应对其进行监管。在沙盒期间,有意接受监管的交易所将获得特殊的监管豁免,以便进行探索性运营。如果监管沙盒试验成功,香港证监会可能会将加密货币交易所纳入正式监管,并考虑发放牌照。
值得注意的是,赣州和香港的监管沙盒在本质上存在差异。香港的模式更接近国际标准,由最高监管机构直接推行和运作,政策试验的目标性和推广可能性较高。而赣州的模式更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孵化园区,是地方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政策的全国推广可能性相对较小。
除了官方主导的监管沙盒,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由行业协会或研究机构发起的所谓"监管沙盒"。例如,深圳市监管沙盒产业园、青岛的"泰山沙盒"以及杭州的中国区块链监管沙盒杭州湾产业园等。然而,这些项目缺乏政府或监管机构的直接参与,严格来说并不符合真正的监管沙盒定义,更像是普通的区块链产业园区。
真正的监管沙盒应该连接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双方在特定范围内共同探索适合金融科技创新的新政策。监管才是核心要义,而不是物理空间的存在。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打着"监管沙盒"的旗号,实际上更多是在进行园区孵化,这对推动监管机制与金融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实质意义有限。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些行业自治组织主导的产业集聚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它们可能会形成有效的自律规范,进而对监管政策产生影响。但从目前已成立的区块链产业园区的运营情况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中国在区块链监管沙盒方面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真正有效的监管沙盒应该在保护创新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管控风险,为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需要政府、监管机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