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香港Web3峯會人氣遇冷 RWA受關注 華人大佬聚首成焦點
香港Web3峯會:主會場人氣不足,RWA成焦點,華人大佬聚首最受矚目
2025年香港Web3嘉年華於4月6日至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是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與HashKey Group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嘉年華。官方通報稱有近400位全球專家學者與行業領袖參會,展會面積較去年增加50%。然而,實際情況是除第三天略有起色外,整體大會人氣欠佳。
多位與會者反映,今年的人流量與往年相比幾乎腰斬,展位數量也從去年的150多家減少到不到100家。相較於新加坡Token2049的300家展位,更顯得規模縮水。甚至有傳聞稱邀請了香港本地老年人充當人流,被戲稱爲"最冷清的一次大會"。
人氣下降的原因多樣。首先,大會恰逢關稅戰期間,市場表現不佳,熊市特徵明顯,參會熱情受挫。其次,2月份的共識大會分流了部分人氣,許多KOL選擇不再重復參加香港大會。第三,行業普遍缺乏熱點和創新,參與者多關注價格而非技術,對普通用戶而言,參會僅剩社交意義。
從展位情況看,某交易平台的展臺規模最大、人氣最旺,是人流的主要聚集地。其次是MEME類別的GMGN項目。熱點主題方面,Payfi仍然備受關注,傳統金融機構在這一領域表現活躍。某銀行、某數字銀行等機構積極討論Web3支付話題,某數據交易所和某基金公司也設立展位,分別聚焦RWA和數字貨幣基金。
有趣的是,除了Payfi和MEME外,其他曾經熱門的概念在主會場似乎已經淡出。DePin賽道無人問津,僅有一個與AI概念相關的機械狗在會場展示。某公鏈和某新興公鏈在主會場的曝光度不高,可能受到幣價低迷的影響,但兩者都有獨立的自辦活動。某即時通訊平台相關的生態在經歷創始人風波後,也從去年的獨立分論壇回歸到參展區,雖然仍有一定規模,但人氣已不如從前。這與現實情況相符,此前就有傳言稱多個鏈遊項目離開該平台,Web3向Web2的突破似乎比預想的更具挑戰性。比特幣生態更是乏人問津,BTCFi未見成效,比特幣生態似乎真的成爲了市場口中的"僞命題"。
從參會者構成來看,KOL成爲主力軍,有網友戲稱"香港大會是KOL人才市場"。相比之下,VC機構的存在感明顯下降,這與上一輪牛市中VC的高調姿態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產業生態鏈的快速變化。
主會場雖然人氣低迷,但週邊活動卻頗受歡迎。100多場Side event中,除了實質性的技術論壇和黑客松外,各種遊輪、夜場、派對也吸引了衆多參與者。幾家知名交易平台都使出渾身解數,組織各種活動吸引人流。社交和資源對接成爲許多人參與的主要目的。與往常一樣,華人仍是香港大會的核心羣體,今年海外參與者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
整個大會最引人注目的是華人大佬們的聚會。
在某活動現場,多位知名華人創始人齊聚一堂,展現了罕見的"冰釋前嫌"場面。要知道,這些人之間曾有過各種矛盾。僅在兩個月前,其中兩位還在社交媒體上就某交易所的財務問題進行激烈爭論,而現在卻在酒桌上相擁暢飲,着實令人驚訝。除了這些老面孔外,還有多位行業資深人士也現身現場,引發了市場對這些大佬集體復出原因的諸多猜測。
相比之下,代表西方陣營的某公鏈創始人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在該公鏈幣價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他受到了不少批評和質疑。現場呈現出一種魔幻的氛圍:臺上他自信滿滿地闡述將其公鏈打造成世界計算機的願景,臺下觀衆卻普遍關心幣價何時能夠漲,技術派與價格派的矛盾隱約可見。私下場合的討論也沒有減少,有趣的是,多位業內人士在社交平台上提到,某交易所創始人比該公鏈創始人更受歡迎。人羣的傾向似乎隨着流動性的變化而轉移,也間接反映出信仰的轉變。或許相比之下,目前更具"網紅氣質"的交易所創始人確實在羣衆影響力上佔優。畢竟在現場的價格預測中,800美元已經成爲了該公鏈幣價的常見猜測,而某交易所的平台幣至少還有喊單的潛力。
總的來看,從2023年的雄心勃勃到2024年的人山人海,再到如今的冷清,香港見證了比特幣從1.7萬美元到10萬美元又回落至8.2萬美元的全過程,大會也完美地反映了行業現狀。熱點與創新不足、實際應用不明顯似乎已被人有意忽視,熊市跡象初顯,交易所急於拓展新用戶,項目方舉步維艱,散戶苦守小幣種,VC的資金也接近枯竭。但熊市也有其積極一面,噪音減少、成本降低,是打磨產品的關鍵時期,有利於優質項目脫穎而出。另一方面,新資產的流通與資金流向是關鍵,傳統與新興領域正在融合,監管持續完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就大會本身而言,八卦滿天飛、社交成爲主旋律仍是當前的真實寫照,各種傳聞四起,熙熙攘攘的人羣各懷心思,這種錯位感似乎也反映在行業發展中。
盡管香港的Web3發展進程不如預期順利,但生態系統已初具規模,且從政策角度看,無論是RWA試點還是穩定幣監管,香港在Web3的開放度都居全球前列。某高官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爲香港的穩定幣發行人制定監管制度。第二份有關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聲明也將於今年發布。目前,政府已撥款5000萬港元支持數碼港推動Web3生態圈建設,吸引了多家Web3企業落戶香港。
據某官員透露,截至去年9月,香港已擁有超過1100家金融科技企業,年增長率超過15%,涵蓋數字銀行、虛擬保險、虛擬資產教育平台等多個領域,其中包括8家持牌數字銀行、4家持牌虛擬保險公司和10家持牌虛擬資產教育平台。
政策方面也有新進展,4月7日,香港證監會正式發布通函,明確允許虛擬資產現貨ETF在審慎監管框架下參與鏈上質押活動。同時,也放寬了對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相關限制,允許持牌交易平台向客戶提供質押服務。
雖然香港作爲窗口的作用在當前環境下效果有限,但從長遠來看,如果要實現傳統機構向Web3的突破,兼具規範性和開放性的香港仍然是最理想的發展土壤。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我們應該對香港多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