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全面ZK化 打造可验证世界计算机

robot
摘要生成中

以太坊的"ZK终局":全面拥抱零知识证明的战略转型

以太坊工程师Sophia Gold最近发布的《交付L1 zkEVM #1:实时证明》博文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展现了以太坊未来的核心发展蓝图:将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全面整合到Layer 1协议的各个层面。第一步是将节点的EVM升级为zkEVM,使节点在执行交易和运行智能合约时能同步生成零知识证明。

这是一场堪比"The Merge"的架构级革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以太坊在扩容、安全与经济模型上面临的多重挑战。那么,以太坊为何选择在此时"全面下注"ZK?这一战略转向背后有何深层逻辑?它又将如何重塑L1乃至整个L2生态?

一、从"重新执行"到"证明验证"的范式转移

以太坊的ZK化构想核心在于重塑共识验证机制。

目前模型下,验证者节点需要重新执行每笔交易,这是限制吞吐量的主要瓶颈。未来模型中,区块构建者会生成ZK有效性证明,验证者只需验证这份证明即可。由于验证ZK证明的计算成本远低于重新执行交易,且验证时间与交易数量几乎无关,这使得以太坊可以大幅提升区块Gas上限。

以太坊团队为L1 zkEVM设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包括10秒内的证明延迟、128位密码学安全、300 KiB以下的证明大小等。同时引入了"多证明"安全机制,要求对同一区块由多个独立团队生成多份证明。

二、以太坊全面ZK化的动因

以太坊全面拥抱ZK技术是基于对经济模型、竞争环境和未来市场需求的深度思考:

  1. 修正"以L2为中心"经济模型。通过zkEVM降低L1延迟并提升吞吐量,重新吸引高价值交易,增加L1手续费收入。

  2. 应对高性能公链竞争。利用ZK技术在保持去中心化优势的同时提升性能,实现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兼得。

  3. 为迎接RWA与机构金融浪潮布局。ZK技术提供的密码学级别最终性和合规性证明能力,契合机构金融的核心需求。

三、ZK终局在行动

以太坊的ZK终局早有端倪:

  • 2025年4月,Vitalik Buterin提出用RISC-V替代EVM以提升ZK效率。
  • 2025年6月,Justin Drake宣布以太坊在L1扩容上"全面押注ZK"。

历史上阻碍ZK Rollup发展的技术复杂性、开发者体验差距和流动性碎片化等问题正在被逐一攻克。如今,ZK证明生成时间大幅缩短,zkEVM项目已实现高度EVM兼容性。

四、Rollup生态转型

以太坊L1的ZK化将重塑Layer 2格局:

  • "原生Rollup"概念的提出,为ZK Rollup提供了标准化、安全且高效的验证层。
  • Optimistic Rollup面临挑战,但领先项目正积极适应。Optimism展现了明确的ZK转向战略,Arbitrum提出了"ZK+Optimistic混合证明"路线。

五、系统性影响

这场变革将带来全方位影响:

  • 性能愿景:区块Gas上限有望提升10-100倍。
  • 新的经济分工:形成证明者和验证者的专业化分工。
  • ETH价值捕获重塑:更强大的L1将推高交易费,增加ETH销毁量。
  • 与Danksharding协同:共同构成以太坊的"双轮驱动"扩容战略。

结语

以太坊正在从"世界计算机"进化为"可验证的世界计算机"。通过将密码学真理深度嵌入其核心,以太坊不仅在为自身的未来铺路,也在为整个去中心化世界构建更加安全、可信和可扩展的基础。ZK终局,正是以太坊对这一未来最坚定的承诺。

ETH-0.23%
ZK0.82%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空投猎手007vip
· 07-24 02:55
又来蹭热度捏
回复0
frenethvip
· 07-23 19:56
zk技术已经卷到不行了吧
回复0
熊市苦修僧vip
· 07-21 04:04
牛市热闹看得多了 沧海早已禅心
回复0
GasFeeCriervip
· 07-21 03:57
链上居然要燃烧gas费啦
回复0
RugDocDetectivevip
· 07-21 03:57
喜提扩容就看v神这波了
回复0
MEVHunterXvip
· 07-21 03:48
就看机构接不接招咯
回复0
假如我在链上vip
· 07-21 03:38
整天吹zk有啥用 L2费用还不是贵死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