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生态的异化与变迁回顾近期香港举办的区块链大会后,与国内业内人士的交流令人感慨良多。熟悉的面孔依然活跃,但市场的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市或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恍如隔世的行业生态。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模式: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纵观币圈发展历程,其运作一直依赖三个核心环节: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2.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3. 价值流通:构建代币销售渠道,促进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流转。这三者本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健康的市场生态。然而,现实情况是: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却繁荣异常。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代币销售经济学与资源寡头理想中的市场应该是三个环节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适当时机介入或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然而,当前的币圈讨论已经很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投资热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仍有如AI代理这样的局部热点能够激发创业热情。二级市场机构普遍趋于保守,新上线的小市值代币往往难以持续,模因币的流动性更是接近枯竭。在这种行情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做市商、代理商和中介。他们的主要话题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推广宣传以及增加交易量等方面。市场参与者的同质化严重,都在竞相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了头部资源方(如顶级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币圈的资金流动呈现出一个特殊的循环:从流动性提供者流向投资机构,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通过二级市场的散户不断补充,最终滋养了这个利益共同体。## 创新精神的消退相比2022年底的行业低谷,当时虽然市场遭受重创,但大量资金仍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能够投入创业项目,产生正向外部效应,创造价值并吸引新的资金流入。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消耗,项目方往往只求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专注于价值创造,而是倾向于打造"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来看,如果下游分销渠道占据了大部分成本,那么必然会压缩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许多项目方干脆放弃了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宣传和上市。毕竟,没有真实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而且现在的宣传也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越少在产品和技术上,反而能留出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币圈的创新路径演变成:"构建吸引人的叙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中介主导的市场困境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集中在上市和提升价格上,似乎各方都能获利:投资基金得以退出,二级市场散户有了交易机会,中间商赚取丰厚佣金。然而,长远来看,正向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成比例不断攀升。上游的项目方被迫缩减产品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成,风险收益严重失衡,最终可能选择退出。下游的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接盘"的感觉导致赚钱效应消失,大量投资者退出市场。本质上,无论是交易平台、做市商还是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向外部性。当服务方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了癌症,最终可能导致整体衰退。## 周期性与重建希望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永不止步,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一线希望,也足以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中介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溃时,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期。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命运,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未来或许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漫长而艰难。
币圈生态异化 代币销售成唯一主导模式
币圈生态的异化与变迁
回顾近期香港举办的区块链大会后,与国内业内人士的交流令人感慨良多。熟悉的面孔依然活跃,但市场的氛围已悄然改变。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市或熊市,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恍如隔世的行业生态。
在当前环境下,币圈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模式: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
纵观币圈发展历程,其运作一直依赖三个核心环节: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
价值发现:投资机构捕捉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
价值流通:构建代币销售渠道,促进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流转。
这三者本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健康的市场生态。然而,现实情况是:前两者日渐式微,而第三者却繁荣异常。
项目方不再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开发,投资机构也不再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整个市场似乎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代币销售经济学与资源寡头
理想中的市场应该是三个环节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在适当时机介入或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
然而,当前的币圈讨论已经很少涉及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投资热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仍有如AI代理这样的局部热点能够激发创业热情。
二级市场机构普遍趋于保守,新上线的小市值代币往往难以持续,模因币的流动性更是接近枯竭。
在这种行情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做市商、代理商和中介。他们的主要话题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推广宣传以及增加交易量等方面。
市场参与者的同质化严重,都在竞相争夺币圈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
这导致了头部资源方(如顶级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雄厚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币圈的资金流动呈现出一个特殊的循环:从流动性提供者流向投资机构,再流向头部项目,同时通过二级市场的散户不断补充,最终滋养了这个利益共同体。
创新精神的消退
相比2022年底的行业低谷,当时虽然市场遭受重创,但大量资金仍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能够投入创业项目,产生正向外部效应,创造价值并吸引新的资金流入。
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消耗,项目方往往只求上市套利,成为投资机构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专注于价值创造,而是倾向于打造"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来看,如果下游分销渠道占据了大部分成本,那么必然会压缩上游的研发和运营投入。
许多项目方干脆放弃了产品开发,将全部资金用于宣传和上市。毕竟,没有真实产品和用户的项目也能成功上市,而且现在的宣传也可以包装成"模因"驱动。投入越少在产品和技术上,反而能留出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
币圈的创新路径演变成:
"构建吸引人的叙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离场。"
中介主导的市场困境
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集中在上市和提升价格上,似乎各方都能获利:投资基金得以退出,二级市场散户有了交易机会,中间商赚取丰厚佣金。
然而,长远来看,正向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成比例不断攀升。
上游的项目方被迫缩减产品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成,风险收益严重失衡,最终可能选择退出。下游的散户之间竞争加剧,"永远接盘"的感觉导致赚钱效应消失,大量投资者退出市场。
本质上,无论是交易平台、做市商还是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向外部性。当服务方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受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了癌症,最终可能导致整体衰退。
周期性与重建希望
币圈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当前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复兴"。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永不止步,泡沫终将消退。即便只有一线希望,也足以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灭,币圈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只有当中介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溃时,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段充满质疑、内耗、倦怠和自我怀疑的混沌期。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命运,泡沫也是新生的前奏。
未来或许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漫长而艰难。